为回应群众对互联网时代的司法新需求,鸡冠区法院创新审判方式,依托成熟的信息化手段不断助力科技法庭庭审,将庭审“远程作证”功能延伸至“网上开庭”,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截至目前,鸡冠区法院利用远程视频技术,网上开庭、远程作证共计14次。
从“远程作证”到“网上开庭”,助力打官司不求人
超前谋划,“远程作证”先行,取证作证不求人。鸡冠区法院自2017年4月17日开启了首次证人“远程作证”庭审的案件审理,敲响了证人远程视频作证庭审的第一槌。当庭审理的是一起合伙协议纠纷案件,案件所涉及的厂址位于贵州省中南部,由于现已荒废无从取证,审判员无法进一步现场勘查、核查案件事实。原告提供了三位证人,均为贵州省荔波县立化镇调湖村村民,春季即将外出打工。
鉴于案情分析,又考虑到证人路途遥远、往返费用较高,同时避免影响证人务农打工,鸡冠区法院创新思维,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科技法庭线路以及庭审配备进行重新配置,拓展了远程视频作证功能,有效地解决了取证难、出庭难、效率低等难题。
探索实践,升级“网上开庭”,案件快办不求人。9月份,鸡冠区法院又对原有的远程作证系统进行升级,解决了声音质量、视频同步、声音回授等技术难题,接入双路视频信号,拓展延伸功能,改建成网上开庭视频平台,满足了网上开庭要求。9月19日,民二庭法官葛新妹通过“网上开庭”的方式审理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整个案件庭审仅用时十二分钟,并当庭进行了调解。这是鸡冠区法院第一次真正意义的 “网上开庭”审理案件。
立足于现有信息化设备基础,强化庭审保障服务
贴合生活实际,注重服务体验。鸡冠区法院立足于现有的成熟软、硬件技术,充分考虑了当事人的服务体验,便于当事人使用掌握。生活中手机、IPAD、移动电脑等,都是当事人身边的常用工具,当事人使用方便。QQ及微信软件已普及应用,当事人操作简便。现在只要有手机、笔记本电脑或移动平板等信息化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法院庭审活动。
创新采集方式,满足服务需求。在现有信息化设备和系统的基础上,鸡冠区法院快速搭建了网上开庭视频平台。依托华夏科技法庭,通过创新音视频采集方式接入双路音视频信息,建立内、外网庭审信息交换通道,既满足了高质高效双向传输庭审录音录像的要求,又保障了法院审判数据信息的安全。
周密制定预案,加强服务保障。互联网开庭受限因素较多,对技术保障要求高,保障难度大。网上开庭不仅受限于网络传输、移动终端、远端电脑配置等客观因素,还受当事人对信息化技术熟练程度、对社交软件的应用习惯等因素影响。百姓无小事,鸡冠区法院要求每一个“网上开庭”的案件,都要制定周密的信息技术保障预案,加强信息化服务保障。庭前要积极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做好技术测试,庭审过程中由专人负责技术保障,以确保庭审万无一失。
规范网上庭审适用程序,维护当事人诉讼权益
2019年,为确保庭审质量,鸡冠区法院根据网上庭审的特点,制定了《鸡冠区人民法院网上开庭规范(试行)》。一是界定网上庭审的适用范围。网上庭审是新事务,正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阶段,目前仅适用于案件事实比较清晰,证据较少,案例争议较少的案件。二是简化网上庭审程序。将权利义务告知、答辩、归纳争议焦点、质证等程序进行前移,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庭前确认,减少了庭审时间,降低了网络通讯保障难度;三是规范网上庭审程序。对庭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事先预判和规范,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提高诉讼效率。
与电子诉讼平台相融合,百姓打官司少跑腿不见人
当事人到鸡冠区法院打官司,可体验登记立案、文书送达,材料提交、开庭审理等环节均可在网上进行。当事人可足不出户、双方不见面,就能完成打官司的全过程。鸡冠区法院设立的“互联网+诉讼服务”平台,将信息技术与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合,让百姓打官司真正实现了少跑腿、快办结、不求人。同时也优化了司法资源配置,使法官办案更加智能化,充分发挥了“智慧法院”的引领作用。
鸡冠区法院“网上开庭”的庭审实践,是法院努力践行司法为民的重要举措,也是以信息化切实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智慧创新。今后,鸡冠区法院将紧紧围绕“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司法管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创新推进力度,形成信息化建设“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