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以来,鸡冠区法院家事少年审判庭立足本职,积极探索工作便民模式,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走深走实。6月1日,为切实开展好全省法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中宣传月活动,鸡冠区法院按照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及鸡西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工作部署要求,在“六一”儿童节来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之际,鸡冠区法院家事少年审判庭副庭长吴学敏组织本部门干警来到鸡西市文成中学开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送法进校园”主题普法活动。
首先,吴学敏法官以“莫让手机偷走青春”为题进行主题普法宣传。她以专业的思考、生动的案例和朴素精炼的语言,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娓娓道来,通过几段生动的案例小视频对非法网络校园贷款、微信红包陷阱、情感诈骗、网络欺凌、网络性侵等几种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进行讲解,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火墙”。
随后,吴学敏法官针对侵害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安全上网知识,提高自护意识三方面进行了重点普法:
一、警惕利用互联网侵害未成年人
随着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比例越来越高,网络犯罪的触手慢慢伸向了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思想单纯、维权意识弱的特点让犯罪分子更容易得逞。吴法官通过王某刷单返利诈骗案、张某裸聊敲诈勒索案、李某互联网性侵案三个案例,教导同学们:
1.骗子往往以兼职刷单名义,先以小额返利为诱饵,诱骗你投入大量资金后,再把你拉黑。切记:所有刷单都是诈骗,千万不要被蝇头小利迷惑,千万不要交纳任何保证金和押金。
2.理性消费,如有债务危机,应当及时和家长沟通或者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不能自作主张进行网络贷款。以“裸”换“贷”,既有违公序良俗,也容易让自己沦为严重违法犯罪的受害者。对于已经“裸贷”的,如果遇到以公开自己裸照进行要挟的行为,一定要及时报警,寻求法律保护。
3.网络交友的便捷、新鲜感使得许多青少年频繁在网络上通过聊天软件交友,又从网上聊天走到现实见面交往。与此同时,因其公共性、匿名性、便捷性等特点,网络交友也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犯罪的新平台,犯罪分子隐瞒真实身份,将自己扮演成各种角色,在网络上物色、“钓取”可能会成为其犯罪对象的人,当取得对方信任后,就邀约见面,进一步实现其犯罪目的。
二、网络诱发的犯罪
除了未成年人在互联网受到不法侵害的案件,也有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的案件。人民法院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但未成年人受到网络上的错误引导触犯法律,法律一样会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吴法官通过于某游戏账号、虚拟装备盗窃案、赵某传播淫秽物品案两个案例,告诉孩子们应当从小就意识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将法治的种子深深埋在心里。
三、安全上网知识,提高自护意识
1.三不原则
不轻易展露自己
不轻易相信他人
不轻易放松警惕
2.六大秘籍
谈到银行卡的电话,不理
谈到中奖了的电话,不办
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的,不听
短信要求点击链接的,不点
微信陌生人发来的链接,不管
提到“安全账户”的,不信
3.反诈骗灵魂8问
刷单前问问自己,动动手指就能赚钱的好事为啥能轮到你?
网恋前问问自己,人靓声甜的小姐姐,温柔帅气又有钱的小哥哥,为啥还需要网恋?
收到逮捕令电话时问问自己,抓人还要提前通知,警察是不是觉得自己太闲,怕坏人跑路跑得不够快?
裸聊前问问自己,自己的身材值不值得美女或帅哥与你“坦诚相见”?
网贷前问问自己,无抵押还免利息,对方为啥不直接送钱给你?
点陌生链接前问问自己,查信息就查信息,为啥还要下一堆APP?
理财前问问自己,战无不胜的投资大师为啥要苦口婆心帮助非亲非故的你?
给领导转账前问问自己,用自己微信公然收受巨额资金,领导是不是嫌自己官儿干太久了?
活动尾声,家事少年审判庭的干警们向同学和老师们发放了“鸡西市反诈骗中心10个凡是防骗警示语”“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灵魂十问”等传单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切实增强师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意识和能力,筑牢了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坚固屏障。
通过本次讲课,同学们收获满满,了解到了许多关于互联网法院和网络安全的法律知识,纷纷表示以后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网络世界,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