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是基层法院中的“基层”,不仅担负着大量审判业务,而且还是最直接接触群众的“窗口”,法庭干警的执法活动零距离地接受群众的检验。坚持“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宗旨,不断加强法庭服务审判、便民利民措施,让群众感受司法阳光,是人民法庭的重要责任。多年来,鸡冠区法院西郊法庭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在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在乡党委、乡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宗旨意识,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职能,为城乡结合区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为新时期法院的跨越发展开辟新思路。
一、抓实党建工作常态化,树立文明司法形象。一是深入开展政治学习,培养“绝对忠诚”法庭队伍。针对近期开展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法庭干警克服审判任务繁重的困难,掀起了“工作时间工作,业余时间学习”的热潮,每名干警均按照要求认真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进行应知应会知识考试。通过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的开展,全庭干警更加团结、协作,个别干警接待当事人态度明显好转。二是提高业务素质,培育优秀司法品格。针对法庭庭青年干警居多的特点,突出对年轻干警的“传帮带”,以实战、实用、实效为导向,确定了“观摩庭审、提高庭审驾驭能力;研讨案情、提高法律适用能力;审核文书,提高文书写作能力。”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对接帮扶,加速青年干警的成长,激发青年干警自觉提升内心竞争力、勇攀发展制高点。三是提高文化素质,打造凝心聚力工作氛围。将法庭文化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努力实现审判工作高水平、法庭文化高品位、干警队伍高素质。通过“增强责任意识 培育主人精神 提升职业素养 树立模范形象”主题活动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引导全庭干警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注重文明司法,杜绝对当事人“冷硬横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抓实司法办案规范化,维护辖区和谐稳定。一是加强信息建设,建立完善高速的网络系统。利用网络数据信息,对案件的审判环节全程跟踪,进行程序控制和动态管理,并将案件的进展情况、运行程序及时公布,实现法庭审判工作与院内审判管理各个环节无缝对接、有效制约,促使审判人员把握节奏、提高效率,审限内结案率100%。法庭设有两个审判法庭,可以完成多画面实时直播、网络存储、语音激励画面自动切换、庭审案件点播等功能,实现庭审“可定格”、“可再现”、“可复制”。二是加强制度落实,完善审判管理。认真落实《鸡冠区法院审限管理活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审判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卷宗评查节点要求,卷宗质量由庭长亲自把关,现在,法庭的满分卷宗非常普遍,平均分达99.96分。为进一步缩短审限,树立“迟到的公正非公正”理念,对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及延长、扣除审限必须先经过庭长审核,并根据情况决定报院长或审管办批准,非因法定事由或审核批准,一律不得进行程序转换、延期审理、扣除审限。三是加强释法答疑,实现服判息诉。制定“两调一判”工作方法。由法官助理先对案件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双方当事人仍有调解意愿的,再由法官进行调解,法官仍调解不成的,再判决。强调对案件事实、证据采信及法律适用的逻辑性、说理性,整体写作注重法言法语的表述,保证论理透彻、文字通畅,达到通过裁判文书即可了解案件审理全过程的效果。对判决结案的案件,先由法官对判决理由及结果进行释法答疑,当事人不满意的,再由庭长进行释法答疑,努力让当事人“胜败皆明”,降低一审上诉率,实现服判息诉目标。
三、抓实便民服务特色化,彰显司法为民情怀。一是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承诺。从服务保障、服务举措方面制定西郊法庭“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方案,邀请村支书、社区主任、律师代表等参加座谈会,宣传“我为群众为实事”工作机制、征求工作意见和建议,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西郊法庭召开座谈会1次,走访企业6次,入村屯普法宣传4次,提出司法建议1次。拓展司法服务载体,满足群众需求。二是设立“司法便民服务站”。在村屯设立司法便民服务站,确定联络法官,开通“服务直通车”,让法官接地气、法庭近群众。三是举办“法庭开放日”活动。通过向群众展示法庭风貌、介绍便民举措、公开监督渠道等,使基层干部、村屯群众了解法庭工作,增强法治意识。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取得多方支持。四是与辖区党委政府对接。对一些矛盾争议大,当事人积怨深,以及群体性、突发性的纠纷,积极争取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三调联动”机制,由政府、法庭、村委会共同参与,协调化解矛盾,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五是与村屯调解组织对接。为加强纠纷解决效果,在各村屯设立人民调解员、创建“乡村调解员微信群”,发挥他们了解街坊邻居的家长里短、熟悉乡里乡亲脾气秉性的优势,参与相邻关系矛盾化解。他们参与调解的案件有近90%以调解结案,增进了村民的和谐,避免了因小矛盾引发大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