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鸡冠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召开年度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年度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犯罪案件具体情况。发布会由政治部于丽慧主持,刑事审判庭庭长唐静杰就电信诈骗新型犯罪情况进行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向数字化转型,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犯罪案件数量迅速上升,作案手段变化快、迷惑性强、防范难度大,诈骗窝点加速向境外转移,有组织犯罪特征日趋明显,严重破坏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销售电话卡和非法开设银行卡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的源头,给国家及人民的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犯罪分子主要通过购买、租用他人实名开立的银行卡、支付账户收取被害人资金。犯罪分子为躲避公安机关止付、冻结措施,往往快速转移涉案资金,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境内洗钱团伙实施转移。境内组建洗钱工作室专门从事诈骗资金转移,形成境外人员实施诈骗、通过聊天软件指挥境内洗钱团伙快速转移洗白资金的黑色产业链。二是“跑分平台”拆分交易。资金通过“跑分平台”等非法支付平台进行大量拆分,转移至普通群众受高额利诱实名开立的银行卡、支付账户。三是利用虚拟货币转移赃款。犯罪分子通过购买虚拟货币向境外转移涉诈资金,查控难度大。最后是变现环节,诈骗分子通常隐藏在境外,通过地下钱庄将境内的诈骗资金转移出境完成变现。在洗钱的过程中,因需要借助大量的他人银行卡,有不少法律意识淡薄的人受到犯罪分子的蛊惑,出租、出借、出售“两卡”,沦为上游犯罪的“工具人”,成为了诈骗分子的帮凶。
为防止群众资产流失,维持社会稳定。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全国“断卡行动”部署会,即“断卡行动”正式开始。自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断卡行动以来,我院共审结相关案件10件,涉及被告人28人,涉案金额共计455万余元。本院已审结的案件中所涉及到的主要为银行卡及信用卡,银行卡包括个人银行卡、大众账户、结算卡、非银行结算机构账户,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信用卡从刑法意义上说,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两种。所触犯的罪名包括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所涉及的上游犯罪均与电信诈骗相关联。
总结近年来我院审理的相关案件,帮信和掩隐犯罪总体上呈以下特点:
一是依托人际关系形成团伙作案。因犯罪成本低、收益高、不需要技术和知识水平、赚钱轻松,一些行为人受到利益驱使,犯罪获利后,还推荐、拉拢身边亲朋好友加入,形成一定规模的组织,甚至转为上线来抽取提成。
二是犯罪行为套路较为固定。本院办理案件中,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常见的类型为明知资金为违法所得,仍提供银行卡、刷脸等验证服务帮助转移赃款。帮信犯罪最常见的类型为以支付结算型帮助,即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为他人提供银行卡及份证、电话卡或者微信账号等用于收取违法所得。
三是低学历、低收入人员占比较高。因无固定的经济来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构成犯罪仍心存侥幸,心甘情愿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犯罪,藐视法律。
为了积极响应“断卡行动”,鸡冠区法院高度重视掩隐及帮信犯罪案件的审理工作,及时总结审判中遇到的难点,总结类案裁判方法,统一裁判尺度,不断提升审判质量。在持续加大打击力度、依法惩处犯罪行为的同时,充分发挥刑事审判惩罚与教育的功能,多渠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同时,秉持宽严相济的原则,根据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大小、认罪认罚态度、退赃退赔等情况,精准量刑,确保罪责刑相适应。在今后的工作中,鸡冠法院将继续以“断卡行动”为依托,持续加大对掩瞒及帮信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大宣传力度,以案释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辨别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全力维护辖区社会稳定,维护群众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