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谢法院了!这笔钱对我后续治疗太重要了,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有结果。” 近日,远在外地工作的申请执行人马某通过电话,向鸡西市鸡冠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 “鸡冠区法院”)的执行干警表达了由衷的感激。历经多番努力,鸡冠区法院成功执结马某与全某劳务合同纠纷一案,帮助因工受伤的马某拿到了关键的治疗费用,以实际行动守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案情回顾:劳务受伤遇拖欠,急需赔偿渡难关
时间回溯至 2021 年 10 月,被执行人全某长期承接某水果商行的货物装卸业务,因业务需求雇佣申请执行人马某从事装卸工作,双方就此建立个人劳务关系。本以为是一份安稳的生计,却在 2022 年 1 月 28 日迎来意外 —— 马某在装卸货物过程中,不慎从车上掉落摔伤,导致右腿、右脚多处骨折及神经损伤。受伤后,马某紧急入院治疗,共计住院 17 天。
治疗期间产生的费用及后续康复需求,让马某的家庭经济压力陡增。经法院审理,判决全某需向马某支付赔偿款共计 58977.23 元。然而,判决书生效后,全某却始终以各种理由拖延,拒不履行给付义务。眼看后续治疗费用没有着落,马某无奈之下,向鸡冠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希望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执行攻坚:多管齐下查线索,耐心调解破僵局
案件立案后,执行干警第一时间开启 “攻坚模式”。为全面掌握案件情况,执行干警认真翻阅卷宗,梳理案件细节,并主动电话联系身在外地的申请执行人马某,详细了解劳务关系建立、事故发生经过及后续治疗进展等关键信息。在得知马某因急需赔偿款进行后续治疗,且因工作原因无法返回本地提供更多执行线索时,执行干警暗下决心,务必尽快为申请人解决难题。
随后,执行干警启动线上线下财产调查机制:线上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对全某名下的银行存款、房产、车辆、证券等财产信息进行全面排查,结果显示全某名下无足额可供执行的财产;线下前往全某居住地、工作单位周边走访调查,向社区工作人员、邻居及水果商行负责人了解其经济状况和生活轨迹,仍未发现有效财产线索。
面对 “无财产可供执行” 的困境,执行干警没有轻言放弃,而是转变思路,决定通过传唤被执行人全某到鸡冠区法院,从法律震慑和情理沟通两方面寻找突破口。接到法院传唤后,全某来到法院,执行干警首先向其送达执行通知书、财产报告令等法律文书,严肃告知其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义务的法律后果。同时,执行干警依法查看全某的手机进出账信息,发现其虽无大额存款,但仍有一定的资金流动,具备部分履行能力。
在掌握相关情况后,执行干警向全某详细阐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法律责任,明确告知其若继续拖延,法院将依法对其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面临刑事处罚。在法律的强大震慑下,全某的态度逐渐转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与此同时,执行干警兼顾情理,向全某讲述了马某因工受伤后的困境 —— 不仅身体承受痛苦,后续治疗还面临资金短缺的难题,希望全某能换位思考,承担起应尽的责任。经过执行干警的耐心劝说和调解,全某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场表示愿意与马某沟通协商还款事宜。
执行干警趁热打铁,立即通过电话连线马某与全某,组织双方进行线上调解。在法院的主持下,双方就还款金额和期限展开友好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全某于调解当日先行支付 20000 元,剩余 38977.23 元分 6 个月支付,每月月底前支付不少于 6500 元,直至全部款项清偿完毕。调解协议签订后,全某当场通过手机转账向马某支付了首笔 20000 元赔偿款,案件取得阶段性成果。
件总结与司法担当:以执行为民践初心,以优化服务护公平
此次执行案件的成功化解,不仅为因工受伤的劳动者挽回了经济损失,更彰显了鸡冠区法院 “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的工作理念,也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方面,案件的执结体现了法院执行工作的 “力度”。面对 “执行难” 问题,执行干警不推诿、不退缩,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查控、依法采取法律震慑措施,让 “老赖” 无处遁形,充分展现了鸡冠区人民法院打击拒不执行行为的坚定决心,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另一方面,案件的处理彰显了鸡冠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 “温度”。在执行过程中,执行干警始终心系申请执行人的急难愁盼,在依法执行的同时,注重情理兼顾,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促使双方达成和解,既避免了矛盾激化,又帮助申请人解决了实际困难,让司法正义既有 “法度”,又有 “温度”。
鸡冠区人民法院将以此次案件执结为契机,持续加大执行力度,优化执行方式,不断提升执行质效,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 “急难愁盼” 问题,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