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做为基层法院,每年要面对数以万计的当事人,增强法院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提高来访群众的满意度,一直是法院工作的重要课题。那么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来访群众的接待工作尤为重要。
一要有包容的心。法官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平常人,但因法律赋予的职权,法官又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个平常人。基层院的法官可能每天都要进行诉前咨询、诉中来访、判后答疑等大量工作,来访人可能会把自己对生活、对事物、对对方当事人的不满都倾泄给接待法官,这时需要法官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倾听来访人的陈述;百姓事无小事,法官需要用宽容奉献之心去帮助来访人,需要用平和中立的心态理解来访人,让来访人感到法官是能让百姓吐露心声的群体,任何事情交给这样的法官放心。
二要有中立的行。审判实践中,经常会有些当事人因为法官的行为让其产生歧义,导致来访人不满。法官要有一个中立的言行,注意言谈举止,不能轻易发表对案件的看法,有时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带来误会。有人说:“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会有第一种答案,是正常的答案;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会有第二种答案,是较好的答案;站在中立的角度看问题,会有第三种答案,是最好的答案。”法官在诉讼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以个人喜恶去评价当事人,要从内心深处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宗旨理念,树立中立的形象。
三要有柔和的言。法官要用宽容体恤的态度对待来访群众,要注意谈话态度,让来访人感受到法官体恤民情、推己及人的善良,用人格让来访人感受到法官的公正品格,消除来访人的不信任感,缓解来访人的对立情绪,对来访人要讲真理、讲法理、讲实理、讲情理,不能压制来访人,不能用言语刺激来访人,接待语言即要合法,又要合情合理,让服务更加贴进民心、贴进民意,最大程度得到来访人的理解与认同。
四要有快速的为。当法官能做到有一颗包容的心、有一个中立的行为,又有了一个柔和语言的时候,那么法官还要根据来访人反映的情况迅速做出反应,仔细分析来访人的心理状态及反映事情的真伪,看能帮助来访人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要让来访人感受到法官的努力和真心,要让来访人切切实实感受到法官是为群众真正解决问题,感受到司法服务的温暖,切忌因工作拖拉造成来访人不必要的误会。
五要有足够的智。法官要面对各类案件,往往涉及社会科学、心理学、经济常识、生活常识等诸多问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济的日新月益,法律也在不断更新,日趋完善。这就要求法官要加强学习,不但要从听中学,更要从书中学,不能就案办案,掌握法律法规是基础,还需掌握更多外延学科,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量、拓宽知识面,才能把立法背景、法理等知识融汇贯通于接待工作中,真正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境界,让来访人相信法律、相信法官。
法官的职责是惩治罪犯,调解纠纷,维护稳定,化解纠纷。正因为法律所赋予的职权,更要求法官常怀善良之心,要用宽容包容之心来爱护群众,关心群众,公正办案,秉公执法,真正做到敬民、爱民、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