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鸡西市鸡冠区人民法院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5-09-28 14:54:28


鸡冠区人民法院始建于1980年,下设庭、科、局、室20个,现有在编干警93人,其中法官71人。该院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按照“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履行司法审判职能,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以来,先后获得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政法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市级以上集体荣誉73项,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2次。

一、践行司法为民宗旨,锻造优秀法官队伍。一是加强干警思想引领。提炼“厚德、崇业、尚法、至公”院训,引导干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发挥法院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院各部门围绕院训和司法职责分别提炼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庭训,形成了“一庭一品、全员参与”的庭训文化风景线。二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建立了法官工作室制度,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先后以4名优秀干警的名字命名了法官工作室,激发了干警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近三年来,有15名青年干警成长为中层领导干部,有20名干警被评为省级先进,2名干警被评为国家级先进。三是注重干警能力提升。坚持业务培训,每年举办三次全员岗位大练兵竞赛活动,全院干警连续六年在全市法院业务考试、考核中平均成绩第一,2014年有12名干警进入表彰行列,占被表彰人数的34.32%。实施青年干警培养计划,树立“培养诲人 关爱聚人 责任育人 公正待人”理念,制定《加强青年人才教育管理实施方案》,为家在外地干警设立法官公寓、为未婚干警举办交友联谊活动,创建法官讲堂、导师结对、学习培训三大工作平台,增强了司法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人民法院报》专题刊发了相关工作经验。延伸司法服务领域,建立法院开放日制度,2013年至今接待群众1000余人次;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在人民法庭设立“司法公开服务站”;开展百名法官进社区活动,在36个社区建立“法官联络室”;将司法建议纳入工作范畴,三年发出43项司法建议,有24项被采纳;开展“服务小微企业活动”,制定了15类合同范本,归纳风险节点注意事项40余项;开展社会义工活动,参与人员900余人次;开展社会扶助活动,捐款捐物20余万元,培养了干警参与社会管理、担当社会责任的使命感。

二、健全科学管理体系,打造优良审判业绩。一是抓规范,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了包含政务、党务、审务三方面内容的《标准化工作制度汇编》,建立了6大管理项目、52个子项目、11个类别、1000余个节点的系统化考核制度,构筑了“制度完善、权责明确、细节优化”的司法管理体系。二是强节点,明确程序要求。制定了《鸡冠区法院审限管理制度》,建立审限绝对值考核办法,实施三级审限催办制度,增强法官审限意识,连续三年平均审限同比缩短。明确卷宗评查标准,制定488个卷宗评查节点,建立书面卷宗与电子卷宗同步比对评查和发改、信访、督办等案件专项评查制度,从2009年起评查率达100%。规范文书制作格式,确定28个文书评查节点,实现字体、字号和间距等标准完全统一。制定《标准化庭审规则》,实现类型案件的庭审程序、司法用语完全规范统一。三年来,在全国全省法院规范庭审、法律文书评比中,获得8个奖项。三是重质效,提升群众满意度。年均受理案件5000件左右,占全市法院案件总量的1/4,一线法官年人均结案近百件,在省法院17项质效指标考核中均达满意值以上,其中,院领导结案率、正副庭长结案率分别超出满意值的43.18%、58.76%,连续七年在全市法院目标考评中排名第一。创新审执工作方法,建立疑难案件研讨制度,总结出“执行工作十步法”,破解执行难题。推出以指挥中心为监管核心的分权试行机制,监管案件,保证案件质量。在2013年全国法院涉民生执行会战中,110件案件提前5个月全部执结,执结标的额459.23万元。四是强公开,阳光透明司法。完成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平台”建设,裁判文书上网率达到100%,庭审视频网上录播率达到100%。扩大失信被执行人公开范围,在主要街道大屏幕公开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有38名被执行人曝光后主动履行义务,24名被执行人为避免被曝光,主动要求履行,履行标的额达97.8万元。2014年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均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微信工作群,发布工作动态、开庭信息、庭审录播等工作信息。2014年最高法院微博、省法院微博分别直播了该院“带着微博去执行”“带着微博看法庭”工作纪实,官方微博被评为2015年上半年黑龙江十大司法政务微博。《人民法院报》专版介绍了该院司法公开工作经验。五是严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班子成员带头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开通院长信箱、设置投诉意见箱、公开24小时自动录音投诉电话,方便社会各界公开监督,全院连续15年无违法违纪问题。拓展外部监督载体,聘请执法监督员40名,加强社会监督。修订陪审制度,细化陪审要求,促进陪审员充分发挥作用,2015年被最高法院确定为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现已完成245名人民陪审员随机选任工作。制定“庭审监督团”制度,通过参加庭审、评议案件等方式监督审判工作,《人民法院报》头版头题介绍了经验。

三、强化法院基础建设,营造优质司法环境。一是突出文化建设。成立干警自治性文体组织——文体部。2013年至今举办运动会、辩论赛、话剧等各类大型活动17次。建成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瑜伽馆等干警健身场所,新建746平方米、藏书2万册的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创办《鸡冠法萃》文化期刊,搭建干警思想交流、才能展示的载体平台。今年,该院一名干警在省法院组织的“学习邹碧华精神主题演讲”活动中,获得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二是突出信息化建设。依托32项应用软件,打造了“审判科技化、管理智能化、办公集约化、便民高效化”的信息化应用格局。强化信息化办案,提出“办公全覆盖、办案全流程、监督全方位”的信息化应用要求。17个科技审判法庭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引进审执计算、文书上网屏蔽、电子签章、远程视频审委会等多功能办案辅助系统,促进信息化服务审判。强化信息化办公,依托OA办公系统,网上处理日常办公、审批流转等工作事项,实现“一条线”式管理。通过数字化图书管理、多媒体电教、电子巡更、考勤连网、财务网上收支等系统的运行,完善了全院事务性工作信息化办公体系,规范了法院事务管理。建成“掌上移动办公”系统,使用电子签章移动客户端和审务通,实现了手机阅览待办、文书审核、政务审批等功能。强化信息化服务,设置案件查询系统,当事人可通过手机、查询机随时了解案件节点信息。制作具有版权的多部诉讼服务动画,在诉讼服务中心循环播放。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来访人员均可免费使用无线WIFI上网。在法院门户网站开通律师服务平台,登陆网站即可实现网上预约立案、材料收转、电子送达等诉讼服务,三年来受理网上预约立案181件。三是突出法庭建设。坚持“司法办案规范化、便民服务常态化、队伍培育特色化、法庭建设信息化”的工作要求,推进人民法庭创新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庭巡回办案制度》、《十六条司法便民措施》等规章制度,有效发挥了人民法庭在化解矛盾、司法为民第一线的基础作用。2013年至今,全国有100多个市、县(区)法院及相关单位到该法院参观交流。


关闭窗口